你有没有遇到过想买保险,但是未来那么多不确定,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买?
有没有遇到过,资金有限,买了一个保险之后后悔应该买另外一个?
那么我们应该怎么买保险呢?
下面的分析主要来源于大都会人寿的Agency Director: 韩陆
回答这个问题,先要理清楚保险保障的风险种类。
大病(72.18%), 意外伤残, 死亡(100%),养老(84%)
()中的是人一生中遇到这个情况的概率
人一生中得大病重疾的概率高达72.18%, 死亡的概率是100%, 能活到60岁养老的只有84%,早亡的16%里面, 有12%是病故,4%是意外。(基于最近的统计数据)
购买的逻辑
那么有了种类,我们得寻找一个逻辑主线: 时间发生的先后
对于能买保险的您来说,明天不会发生的是什么? 是不是养老,于是我们把养老放到第四位
剩下是不是死亡? 我们需要把死亡分成早亡(16%) 和驾鹤西去(财富传承)两个类型分开谈。
对于驾鹤,一般是不是在养老后面? 于是我们把财富传承放到第5位。
那么早亡跟大病,意外的顺序呢?
参考我们上面的分析,早亡的原因是疾病和意外,于是早亡变成了第三名。
剩下的是大病和意外伤残了。按照发生的概率,大病更容易发生,所以大病排第一,意外排第二。但是通常意外会有大的杠杠,比如低保费高保额,所以通常采用大病和意外组合的方案。
于是我们得到了下面的优先级
(大病重疾,意外伤残), 早亡, 养老, 财富管理
我们再回忆一下自己买的保险,如果把有限的钱配置在低级别的产品上,是不是更容易后悔?
一个小问题: 孩子的教育金应该排在哪?
购买保险的原则
- 人优先于财
- 大人优先于小孩
- 重保额,轻保费
- 重服务,轻产品
- 按照优先级:病,残,早亡,教育,养老, 财富
其他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点:
保险究竟保的是哪些风险?

保险是骗人的吗?
工具本身会骗人吗?对保险的误解来自于信息差
比如地震,财险的地震是免责条款,寿险是可以理赔的
比如自杀,寿险要求两年之后,经过了两年,当时轻生的念头还在吗?
比如大街上走路突然摔倒了,算意外吗?从保险条款的描述上,一般是不算的~
保险公司的收益究竟从哪里来的?三差
三差类型 | 对比维度 | 盈利条件 |
---|---|---|
死差 | 实际死亡率 vs 预定死亡率 | 实际死亡率 < 预定死亡率 |
利差 | 实际投资收益率 vs 预定利率 | 实际投资收益率 > 预定利率 |
费差 | 实际费用率 vs 预定费用率 | 实际费用率 < 预定费用率 |
- 早期保险市场:以死差益为主(如传统寿险),因风险定价能力是核心竞争力;
- 成熟保险市场:以利差益为主(如分红险、万能险),因投资收益成为差异化关键;
- 互联网保险时代:费差益占比提升(如线上销售压缩渠道费用),同时通过大数据优化死差定价。
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为什么能做到年化 4% 以上? 现在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才 1%。
资金运作的 “时间杠杆”
久期匹配下的收益积累